返回>> 课程建设
善读经典
发布时间: 2014/11/14  点击次数:4993次
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是以学术理论研究为工作方式和事业追求的。学习既是职责所在,也是安身立命之本。阅读经典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,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。但是,在学术研究中存在着对经典著作囫囵吞枣、不明就里、不加思考、纸上谈兵等问题。因此,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应学会善读经典,更好地为学术研究提供支撑。
  经典是经过历史反复检验、为人们所普遍认同的著作,凝聚着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精华。可以说,阅读经典,可省去在书海中进行搜集整理的大量时间,方便快捷地获取最需要、最有益的东西,大大提高读书学习的效率,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所以,必须讲究读书方法,把好内容关。首先,重视目录之学。古人有言,凡读书最切要者,目录之学。目录明,方可读书;不明,终是乱读。也就是说,读书前应明了目录,通过目录分清轻重缓急,有计划、有选择地读书。其次,精读与泛读结合。邓小平同志说,学马列要精。这个“精”主要是指精读原著、精读经典著作,毕竟再好的辅导材料也代替不了经典著作本身。经典著作思想深刻、内容博大,需要精读字、词、句,细读篇、章、节,仔细寻究,方能得其要领。也只有精读才能领悟其中积淀的深厚内涵。通识著作则要泛读,以便在有限的时间里开阔视野,完善知识结构。
  “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”。经典著作是理论的源头、学科的基石,是思想的浓缩、精华的集萃,不全身心投入,不深入思考,是不可能真正掌握和领会其严密的逻辑、深刻的理论内涵的。“为学患无疑,疑则有进。”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经典过程中带着问题阅读。孔子早就说过: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”习近平同志也指出,要研读经典著作。这就说明对经典著作,浮光掠影不行,浅尝辄止也不行,应加强研读与思考的结合、历史与现实的连通、理论与实践的互动,真正掌握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。要静下心来阅读。经典是权威性的著作,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学理性,有的甚至晦涩深奥,需要我们摒弃浮躁,心无旁骛,多思、深思、深悟,做到“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”。
 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,行成于思而毁于随。阅读经典是积累知识、增长智慧、锤炼品质的过程,应把阅读经典作为一种精神追求、一种生活习惯,努力做到深入细致、持之以恒。经典著作不同于一般的书籍,是对某一领域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深刻回答,体现着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认识。因此,阅读经典需要思考、钻研和积累。“锲而舍之,朽木不折;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”持之以恒对任何学习都很重要,对于阅读经典尤其重要。毛泽东同志曾说过,“忙,就要挤,比之木匠在木板上钉钉子,就可以挤进去的”。阅读经典是一条艰苦而漫长的道路,需要恒心,需要持之以恒。锲而不舍,持之以恒,久而久之,终会积少成多,积沙成塔,积小流以成江海。
  宋代学者朱熹说过:“为学之实,固在践履。苟徒知而不行,诚与不学无异”。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,在于学以致用,在于理论联系实际。读书是学习,使用也是学习,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。阅读经典不是为读书而读书,更不是读死书、死读书。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可以说,只是一味学习,即便“皓首穷经”,很可能也只是一个“书奴”。只有通过不断实践,才能使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实践智慧,使别人的经验或教训变为自己的财富。阅读经典应注重把学到的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,坚持学以致用、用以促学、学用相长,形成良性循环。
  总之,经典著作作为古今中外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,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,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,思想价值跨越时空,历久弥新,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只有善读经典、博采众长,才能吸取前人的智慧和经验,提升学术素养,提高学术研究能力。
Copyright 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
地 址:黑龙江省鹤岗市东山区 黑ICP备06007025号 技术支持:哈尔滨秦汉科技有限公司